美国增产抢占油市!欧佩克或将易主
02-24
514
所属类型:金融资讯
美国增产抢占油市!欧佩克或将易主。今年1月份以来,国际油价已经连跌5周,其中布伦特原油跌近14%。沙特消息人士表示,在中国致力于"抗疫"之际,石油需求明显受到抑制,因此沙特希望全球的石油生产商同意迅速削减石油供应,防止过去的拖拉导致油价暴跌的局面重现。值得注意的是,报道还称"沙特正致力于说服以俄罗斯为首的欧佩克+的支持",这一做法非常耐人寻味。
为什么这么说呢?沙特这么着急的原因,无非就是想挽救一下油价。作为一个以石油出口为经济支柱的国家,油价下跌无疑意味着该国的经济收入将以肉眼可见的规模在减少。不过,当年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即石油输出国组织)主导世界石油市场的时候,一招"石油禁运"就能让大半个世界的经济产生巨震;如今沙特想要减产,却还要"求"着俄罗斯等国一起行动,力量高下已经一目了然。
为什么沙特主导的欧佩克当年能叱咤世界原油市场,如今话语权却不断下降呢?究其原因,无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欧佩克+的话语权提高,加上页岩油革命后美国石油产量不断增加,导致世界对欧佩克的依赖不断下降,从而令其话语权下降。今后哪个国家能真正主导欧佩克乃至整个世界的油市呢?其结果似乎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1.风光一时:沙特带领欧佩克主导国际油市
1973年10月份,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当时,以沙特为首欧佩克宣布石油禁运,导致油价急剧上涨。资料显示,当时世界油价从1973年不到3美元/桶涨到超过13美元/桶,价格上涨逾340%。
这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首次见识到欧佩克的石油禁运的威力。数据显示,1973年美国的经济增速高达5.64%,1974年却迅速跌破0%,经济出现负增长;日本也从危机前的8.03%跌至-1.22%,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的经济增速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与之相反,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在经历了此次危机之后,全球大量的财富大量涌入,经济实力也因此而大规模膨胀。数据显示,仅因提高油价这一项,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收入就已经从1973年的300亿美元上涨至1974年的1100亿美元,涨幅达到267%。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危机还远远未结束。1979年发达国家的经济还未从第一次危机中恢复,第二次石油危机就接踵而至,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再次面临考验,世界从未如此清晰地感知到欧佩克的力量。
为什么当时的欧佩克,只需一招"石油禁运",就能让全球经济都为之颤抖,甚至重塑国际经济呢?
一方面,近代以来,石油等化石能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已经越来越重要,人们甚至将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而上世纪70年代,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工业正处于繁荣阶段,对于石油的需求也非常旺盛。在此次危机之前,廉价的石油是美日等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欧佩克当时无疑垄断着全球原油供应市场。官方数据显示,1972年时欧佩克石油产量在全球石油总产量中占比高达50%,而与占比约为20%的美国不同,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主要用于出口,而美国产出的石油却不能满足其国内的需求,反而还需要从欧佩克进口。正因如此,欧佩克一度控制着全球约70%的石油供应,一旦其宣布石油禁运,全球近7成的石油出口就将被冻结,对全球经济的打击可想而知。
掌握了国际油市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同时也掌握着全球经济命脉的欧佩克,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显著提升,一时风光无两。作为主导欧佩克的国家,沙特在国际油市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更是不言而喻。
为什么沙特能够主导欧佩克呢?
一方面,沙特一直是欧佩克中石油产量最大的国家。以2017年的数据为例,2017年欧佩克石油平均产量为3200万桶/日,其中沙特产量为995.4万桶/日,占比超过31%;连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的产量,也不到沙特产量的一半,更不用说其他12个成员国了。因此,在产量"碾压"其他成员国的沙特,主导欧佩克也就当仁不让。
另一方面,沙特在全球油市中扮演着"央行"的角色。这不仅因为该国一直致力于维持国际油价稳定,而且还因为该国多年来一直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大量闲置产能的主要产油国,这意味着在其他国家供应缺口时,该国有能力通过弥补缺口来维持油价稳定,这一点在2018年伊朗石油出口受阻时就明显表现出来。
不过,沙特和欧佩克的风光并没有维持多久。受到长达7年的高油价的打击,上世纪80年代工业国家的经济活动大幅放缓,因此石油需求也就大幅下降,1980年代初,石油供应过剩的问题开始凸显。
为了将油价维持在较高水平,欧佩克采用了如今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做法——减产。数据显示,从1980年至1986年,欧佩克多次减产,减产幅度接近一半。早在1981年,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就已经超过了欧佩克国家。1985年,欧佩克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经降至不到三分之一,话语权自然也随之下降。
2.陷入困境:连续2次吃了财力不足的亏,沙特和欧佩克话语权急剧下降
继非欧佩克国家在1981年崛起之后,受到上世纪70年代石油冲击的美国,21世纪初出现页岩气革命,并将技术应用到其页岩油开采中,致使全球原油供应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如果欧佩克的产量不跟着增加,那么其在全球产量中的占比势必将下降,主导全球油市的能力自然也将变得越来越弱。近些年来,导致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在国际油价中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1)欲以"价格战"面对美国页岩油挑战,却吃了财力不足的亏
供求关系一直是国际油市定价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21世纪初,美国页岩油革命之后,该国原油产量不断提高。EIA(美国能源署)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页岩油产量在该国石油总产量中的占比不断提高,2018年该国原油产量达到约1000万桶/日,与2010年的约500万桶/日的产量相比翻了一番,其中主要是增加的产量均来自页岩油。
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石油产量就已经超过欧佩克+中最大产油国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二大产油国,而在2013年又超越沙特,此后该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产油国。面对美国原油强势增产的情况,沙特和欧佩克在国际油市中的地位明显开始动摇。
2014年,沙特决定牺牲油价,试图通过"价格战"来击退美国产油商。当年9月份开始,国际油价开始大规模跳水,起初布伦特原油的价格高达103.01美元/桶,不过在价格战之下,2016年1月份其价格一度下跌73.7%至27.1美元/桶,跌幅高达73.7%,可见欧佩克击败美国页岩油的决心。
然而,在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面前,欧佩克这次行动终因财力不足而已失败告终。自此,美国页岩油实力越来越强,欧佩克的话语权自然也就越来越弱。2018年底,面对价格和市场份额之间的两难选择,沙特再次使出减产保价格这一"绝招",导致其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再次减少。
2019年初,美银美林的分析师就曾表示,由于欧佩克产量停滞,加上美国产油量逐步增加,欧佩克在全球石油市场份额将持续下降。IEA(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则显示,受到减产的影响,2019年欧佩克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经跌破30%,为近30年来首次。因此,该组织在国际油市中的影响力下降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2)两难选择:保市场还是保价格?沙特再吃"哑巴亏"
欧佩克国家事先不知道减产的话市场份额会被对手侵蚀吗?当然不是。上文提到,早在1980年代石油过剩之时,欧佩克就因大规模减产而被非欧佩克超越,并且因此丢失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欧佩克不可能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
那么,欧佩克为什么还要减产呢?其实,减产主要是沙特的意思,而2018年底沙特公布的2019年财政支出预算透露了玄机。根据沙特2019年的财政预算,该国的支出规模预计达到1.106万亿里亚尔(约合2.03万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
为了维持其支出计划,沙特暗示2019年的石油价格将维持在80美元/桶的水平。在国际油价持续下跌之际,是什么给了沙特信心呢?沙特认为,该国可以通过推动减产来实现这一目标。然而,2019年过去了,布伦特原油全年最高价格也仅达到75美元/桶,全年大部分时间其价格更是长期维持在55美元/桶至70美元/桶左右,根本不可能达到80美元/桶。
2019年底,沙特终于开始正视其减产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下降这一事实。虽然2019年的欧佩克大会上,欧佩克+已经决定在2020年3月底前,将其原来120万桶/日的减产幅度提高到170万桶/日,但是这对油价的影响并不大。
随后,沙特公布的预算案中显示,尽管欧佩克+同意进一步减产,但是该国预算案的设计只是基于今年65美元/桶的油价,而该国要想平衡2020年的预算,却需要将油价维持在89美元/桶的水平,差距之大似乎表明该国对减产的效果已经"心灰意冷"了。
因此,在这一轮油市主导权的争夺中,沙特其实可以算得上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因为该国减产的目标就是想通过牺牲市场份额来提振油价。然而,在其领导下,欧佩克乃至非欧佩克+都在减产,却给了美国增产并抢夺市场的好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增产规模抵消了欧佩克减产规模,导致市场供应不减反增,加上2019年国际需求也并非十分旺盛,国际油价自然也就上不去。
如同2014年的价格战一样,沙特和欧佩克其他大部分国家,都吃了国家财力不足的亏。另外,俄罗斯虽然主导着欧佩克+,但是该国深知减产将会给美国等其他对手可乘之机,因此在2018年欧佩克大会上,该国对于减产一直不太热衷,最终虽然答应减产,但是其减产量不只非常小,而且作为比沙特更有实力的国家,俄罗斯也不担心会被"惩罚",因此常常没有完成减产承诺,甚至可能"按兵不动",这就令俄罗斯在国际油市中的锋芒渐渐盖过了沙特。
(3)减产影响大幅下降,无法提振油价反丢了市场份额
对于沙特来说,该国短期目标一直是出口收入最大化,前提是不危及其长期市场地位。然而,近2年来沙特的减产计划,其结果很可能是短期目标和长期市场地位都不保。上文提到,在2019年欧佩克持续减产的情况下,国际油价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振,这意味着沙特增加出口收入的目标已经落空。
而从长期来看,沙特可能会成为减产的最大受害者。数据显示,与2008年相比,2018年欧佩克的整体产出仅提高5%,产量增加200万桶/日,同期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增幅却高达29%,每天增加了960万桶。
其中,欧佩克的主导国沙特实际增产160万桶/日,增幅为15%;伊拉克增产220万桶/日,增幅达到90%;而在非欧佩克产油国中,加拿大增产200万桶/日,增幅为62%;美国则增持850万桶/日,增幅为126%。
而在2018年底,沙特却还带着欧佩克和欧佩克+一起减产,这就为美国主导国际油市创造了机会。IEA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6月,美国石油日均出口量超过300万桶,一度超过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
IEA表示,得益于繁荣的页岩油生产,美国才能暂时赶超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另外,外媒分析认为,美国之所以能登上石油出口的榜首,还因为其主要竞争对手沙特当月大幅减产,而另一个对手俄罗斯也因输油管道污染而导致出口量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IEA预计2020年非欧佩克产油国日均增产量将增加230万桶。这不仅会令欧佩克的减产行动功败垂成,而且还将进一步吞噬欧佩克因减产而损失的市场份额,从而令沙特的长期目标也无法得到维持。
分析认为,如果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国家不尽快将目光从油价转到市场份额上,未来沙特的主导地位和沙特的话语权都将进一步受到冲击,其影响力也将继续一落千丈。不过,从目前沙特"求"着俄罗斯等欧佩克+国家减产的做法可以看出,沙特和欧佩克的权力早就大不如前了。
3.折戟沉沙:沙特频频减产实力下降,欧佩克未来或由俄罗斯主导?
近些年来,在全球油市中欧佩克早已"靠边站"了,真正能影响油市的,无疑是沙特、美国和俄罗斯。然而,如今沙特的实力也因减产而不断下降,欧佩克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易主"。
那么,随着沙特实力下降,未来哪个国家才真正具有减产与否的决定权呢?有分析认为,当前领导着欧佩克+的俄罗斯,其影响力已经不逊于沙特,并且该国对于欧佩克的影响也在不断显现,因此未来俄罗斯可能会成为欧佩克真正的主导国。
为什么是俄罗斯,而不是美国呢?对于这个问题,或许可以通过以下2点来解释。
其一,过去十几年美国原油产量确实大幅增加,甚至还超过了沙特和俄罗斯,但是这主要都归功于该国页岩油产量的大幅增长。然而,受到长期低油价、高用水成本和新能源的冲击,美国页岩油其实已经开始出现破产现象。而今年年初,外媒报道曾指出,受到资金链断裂的影响,截至2019年9月,美国累计有33家页岩油企业申请破产,超过该产业2018年全年的破产申请数。
另外,2020年到2022年,美国页岩油行业还面临着高达1370亿美元的到期债务,这意味着如果美国页岩油企业仍无法扭亏为盈,那么未来2年还将有大批页岩油企业倒闭,这将令美国原油产量增长停滞,甚至可能出现下降。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美国没有出现页岩油革命,该国对于油价的影响力就不太可能有现在这么大,沙特的减产计划也不太可能会失效,那么现在的油市格局恐怕也就大不相同了。如今沙特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如果美国未来的影响力也因大批页岩油企业破产而下降的话,那么俄罗斯无疑将成为最大的赢家。
其二,就算美国页岩油企业不破产,该国页岩油开采也因供水问题而受到限制,这就意味着除非美国解决供水问题,否则未来不太可能增产。而与俄罗斯不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需求国之一,虽然该国的石油产量早已超过俄罗斯和沙特,但是直至去年9月份,美国才实现了70年来首次石油净出口,其中日均出口量约为876万桶,日均进口量为867万桶,意味着该国净出口量仅9万桶。
这意味着,虽然美国出口量不小,但是进口量也大,两者抵消之后,目前美国只能说实现了"能源独立",而还未能实现"能源主导"。与美国不同,早在2018年12月,俄罗斯的石油净出口量就已经达到507万桶/日了。
从两国的石油出口额也可以看出区别。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石油出口额最高的15个国家中,俄罗斯的出口额达到129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出口额为1825亿美元的沙特;而美国则排名第8,出口额仅483亿美元。要知道,俄罗斯不需要对外进口原油,因此该国的出口额是净出口额;而美国2018年还未完全实现能源独立,所以其净出口额可能是负值。
因此,随着国际油市主导力量此消彼长,未来如果沙特的主导作用如果进一步衰退,加上美国页岩油增长停滞,那么影响力正在不断显现的俄罗斯,可能是美国更有可能成为欧佩克和欧佩克+的主导国,从而进一步主导全球油市。